微信好友
朋友圈
温馨提示
人才是第一资源。12月23日下午,南海区举行“弘扬爱国志 湾区立新功”迎新年人才慰问大会,通过高端人才茶话会、人才奖励扶持资金发放仪式、高端人才迎新年音乐会,向南海区人才表达南海区重才爱才的诚意。据了解,今年以来,南海区以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助力佛山市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包括全职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博士225人、硕士337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6人;今年前三个季度共发放人才补贴约2100万元。
抓住先进制造业核心
以重大平台集聚高端人才
12月23日下午举行的南海区高端人才茶话会上,24名高层次人才代表出席。他们既有来自陶瓷、酿酒、铝型材、照明、中药等装备制造和传统产业的创新人才,也有专攻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应用的专家型人才。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瞿金平、佛山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帅、广东商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继明等6位人才代表分别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行业领域,分享了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并就南海经济发展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瞿金平院士表示:“南海以制造业立区,这里是撑起制造业脊梁的地方,这里是高端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土。”
“我看了一下24位人才代表的简介,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才投身于制造业领域,这充分表明,制造业在南海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广大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表示,南海要坚持制造业立区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吸引更多高端优秀人才厚植优势。
事实上,除了先进制造业的引领,重大发展平台也是人才集聚新高地。近年来,南海凭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建设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丰树国际创智园、三山科创中心、清华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佛山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和载体,打造成为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集聚区,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截至目前,南海区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9个,高新技术企业1866家。其中,季华实验室已引进各类人才团队近200人,并围绕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核心方向启动了16个科研项目,向省和国家申报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颁发人才奖励扶持资金
激励人才建功立业
当天晚上,南海区人才奖励扶持资金发放仪式在南海影剧院举行。2019年,瞿金平、杨云峰、杜如虚、崔彦昭4位“一类人才”分别获发放生活津贴108万元(分3年发放),陈贤帅、蒙浩、崔成强、刘昶、刘继明、张永康、陈新度7位“二类人才”分别获发放创业补贴。
据了解,2018年初,南海区发布实施了7份人才新政文件,通过创新实施人才认定与政策扶持分离机制,推行“人才卡”服务模式,全面重构基础性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并重、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并重、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关于优化人才认定流程的实施方案》,将人才分类认定结果公布周期从每季度1次调整为每月1次,人才认定审批服务效率提速2倍。
截至目前,南海区共认定7个批次共17830名人才,吸纳了包括院士、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工人才、青年才俊、民间优才等各类人才。其中一类人才5人,二类人才78人,三类人才279人,四类人才681,五类人才2764人,六类人才7044人,七类人才6920人,八类人才(特色人才)59人。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在全省首创“特色人才”评定工作,突破学历、年龄、户籍、身份等限制,首次将创客人才、民间艺术家、民间优才等难以用标准界定的民间高手列入人才体系,首批评定的59名特色人才,涵盖珠宝玉石设计雕刻师、诗书画音文艺达人、龙舟龙狮健将、种养殖、工艺技术能手、电商创客等。
此外,2019年全年新引进全职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省领军人才5人、博士225人、硕士337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6人。今年前三个季度,南海区共发放补贴约2100万元,受惠人才达到2460人次,受惠企业193家次。在众多奖励资助项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人才的创业配套奖励,该项目共对8位二类人才发放了创业配套奖励共540万元,及时帮扶了一批在南海区创办初创企业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