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
朋友圈
温馨提示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释放出了一系列重大信号: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大推进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调控将实现城市间协同……
干货1
这些大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或将放开放宽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2019年底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干货2
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新的城市群呼之欲出
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
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推动一些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干货3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城市间协同
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支持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
干货4
深化“人地钱挂钩”
大城市土地指标将增加
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在安排各地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时,增加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权重。完善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机制。
干货5
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
建立规范纠偏机制
建立典型引路机制,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及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干货6
大城市人多了
公共服务不打折
教育方面: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 通知提出,教育方面,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医疗方面:支持知名三级医院在中小城市设分支机构 将更多三级医院布局在中小城市,支持大城市知名三级医院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社保方面:全面推进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指导各地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针对《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有专家表示,至少会产生三个比较重要的影响:
将出现更多“城里人”专家表示,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近百座城市全面取消或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将对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公共服务覆盖面将更广 很多人担心,随着更多人实现城镇化,将会对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带来一定的冲击,不仅是数量,也包括质量。专家表示,从通知来看,这一担心大可不必。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养老等大家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相关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
房价将迎来考验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人口流动总体上将向大都市和大都市周边聚集,或许会对区域房价带来一定影响。 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等 制图/张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