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
朋友圈
温馨提示
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成为清远市民,清远市近三年来已两次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放开放宽了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落户门槛几乎已降至省内最低。
在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养老保险,以及子女转学升学等方面,清远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惠民政策。
日前,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清远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速破除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积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记者从《方案》中获悉,随着财政、土地、社保等配套政策的加快完善,清远已确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的总体目标,正在向着“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大城市”行列稳步迈进。
▶▷扩容提质
2017年城镇化率达50.7%
大城市是指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只有市区人口基数大、经济承载功能强,才能成为“旺丁又旺财”的大城市。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作为“广州后花园”,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清远一直是一座毗邻珠三角的粤北“小城”,但这座“小城”却怀有“大城梦”。早在2013年9月,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就印发了《清远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核心城区人口规模争取达到150万人左右”的计划目标。
日前,在广东省政府网公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当中,明确将清远规划为“大城市”。据2017年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清远市城镇化率已达50.7%,但202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为71.7%左右,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降低门槛
两“放开”四“放宽”拓宽落户通道
为了推动非户籍人口在清远市落户,《方案》进一步降低了落户门槛,要求拓宽落户通道,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通过实施两“放开”、四“放宽”等措施,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都能成为清远市民。
所谓两“放开”,一是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全面实行农村籍高校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二是放开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限制,只要在市区、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举家进城后都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所谓四“放宽”,一是全面放宽清远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二是放宽父母投靠子女入户条件;三是放宽居住条件入户政策,购买成套商品房或合法自建住房的房屋所有者,同一户上的父母、子女可随迁;四是进一步放宽集体户口的设置条件。
▶▷配套政策
“农民变市民”后生活也有保障
2017年,清远市常住人口38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为49.3%。作为省内农业大市,清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较重。
为了让“农民变市民”之后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方案》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市区基础设施投资补助机制,在城镇建设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全覆盖的配套政策。
据悉,《方案》要求市级财政适当给予奖励,探索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给予补助,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制度。
为了确保“农民变市民”之后能够有房住,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权利,《方案》要求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行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的住房保障机制,通过市场提供房源、政府发放租赁补贴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承租市场住房。同时,《方案》要求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面,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覆盖范围。
此外,在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养老保险,以及子女转学升学等方面,《方案》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惠民政策。
█观点
城镇化发展须加快配套服务
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成为清远市民,清远市近三年来已两次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放开放宽了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自2016年起,清远市迁入人口已超过迁出人口,2016年迁入37868人,2017年迁入43370人。
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为清远实现“大城梦”注入了新动力,但有专家表示,清远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和公共配套服务。
清远市委党校副校长黄荣茂认为,如何将人口因势利导往城镇化集中是个大课题,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如何重新整合、优化配置等方面也需要研究。“清远南部区域常住人口增速较快,需要加快公共设施的布点,比如长隆周边的石角镇、龙塘镇,要考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配套,可以加快对接广州,提升公共配套服务水平。”他表示。
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志也认为,清远扩容提质、做强中心城区辐射力,既要发展公共配套、公共服务,也要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清远南部地区需要尽快融入珠三角,不仅是广州,还要与深圳、珠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对接。”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