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
朋友圈
温馨提示
31条线路,1200公里:深圳地铁规模,再次刷新了原有计划。
昨天,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分别报道了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振怀率队视察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调研《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建议》办理进展。在这次活动中,深圳地铁的最新动向得以披露。
随着今年深圳地铁7、9、11号线的通车,深圳目前已建成轨道交通里程285公里,跃居全国第三,进入全球前十。
深圳在建地铁线路12条,总里程148公里,总投资1167亿元,力争于2020年内完工,届时深圳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425公里。
深圳正在开展轨道四期的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计划建设18条线路,里程数达493公里。绝大部分线路规划在原特区外,构建中心区与外围组团的快速联系,实现“45分钟通达”。届时,龙岗、坪山、光明等地45分钟内可达市中心。
在远期规划方面,深圳市轨道办正会同深圳市规土委修编深圳市轨道交通第四轮线网规划,提出建设轨道都市的目标和远期规划,建设31条线路、总里程1200公里。届时,深圳每平方公里的轨道线网密度超过1公里,轨道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0%。
在上述信息中,建设“轨道都市”的目标是首次提出。这与目前深圳建设“公交都市”的目标有着明显区别:即轨道占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将达到60%,从而占据主导位置。
深圳市轨道办主任李福民介绍,轨道交通四期计划建设18条线路、493公里,其主要规划思路包括:一是打造东中西三条发展主轴,拓展城市空间结构;二是构建中心区与外围组团的快速联系,实现“45分钟通达”;三是带动前海蛇口、大空港、科技园、大运新城重点发展片区;四是支撑东部发展战略,2020年东部轨道交通走廊将达到8条。
这一思路,意味着深圳地铁网络将以放射状的形态向外辐射,不仅加大原特区外的覆盖密度,而且将与东莞、惠州进行对接。从空间上看,前海蛇口、大空港、科技园、大运新城将是重点发展区域。其中,南山的权重较大,而大运新城和大空港将成为东西部两大龙头地区。到2020年,东部轨道交通走廊将达到8条,证明“东进战略”的力度十分之大,将有真金白银作为支撑。
还有一个看点是,高振怀更提出,轨道交通的规划要有前瞻性,深圳土地资源珍贵,无论是从节约用地,还是从城市环境景观出发,建议新建地铁尽量走地下。这一建议,也得到深圳市轨道办的当场回应。
据悉,深圳市轨道四期首批建设的5条线路(6号线支线,12、13、14、16号线)中,地下段146.7公里,高架段仅2.2公里,实现绝大部分线路地下走。
这意味着,类似地铁3号线在龙岗大道几乎全程高架的设计,今后在深圳将越来越少,从而使得地铁称号更加名副其实。同时,这也是深圳集约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人大代表所说,在高架拆迁补偿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高架轨道相对于地下的建造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对于深圳来说,位于深圳中心区地下的高铁福田站本身就是十分可贵的经验。在即将于明年1月5日实施的列车新运行图上,深圳北往返北京线路将延长至福田站。届时北京西至福田的高铁列车将不在深圳北上下客,只保留了2分钟的技术停车。福田站始发终到长途车次可达到21对。这一变化,就是充分发挥地下空间潜能的一个范例。
转自: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